FQ,理财商数(简称财商),是继IQ、EQ后逐渐兴起的一个新词汇。你的FQ有多高,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利用好手中拥有的资产,做好资源配置,完成财富累积。现今社会,理财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有零花钱,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应从3岁开始接受经济意识教育,因为他们已经萌发了花钱的念头。3岁开始辨认钱币;4岁时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货币交换活动;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与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学会买卖交易;10岁懂得节约用钱,在必要时购买较贵的商品;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钱来之不易;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
美国:让孩子早早学会自立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自力更生、勤俭持家
日本人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家庭内部则分外重视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在日本,很多家庭每个月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会教育孩子节省使用零花钱以及储蓄压岁钱。而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孩子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个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的账本。
相比之下,现今中国儿童的理财教育明显不足。中国儿童理财市场空间广阔,但面临着若干问题,观念保守,首先体现在父母认识不足。或许受中国传统金钱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君子不言利”,谈钱是庸俗之举;而且孩子这片纯洁的净土怎能过早染上“铜臭气”呢?于是对孩子坚持绝口不提“钱”字的原则,希望孩子能与钱隔绝。国内的儿童理财认知尚在转变观念的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用钱没什么控制,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够了,甚至还有家长用金钱作为刺激孩子学习的动力。
家长如何把握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在培养孩子理财意识中,如何教育孩子“挣钱”也是不可忽略和回避的一道重要环节。但如何引导,还需要父母谨慎斟酌,三思而行。
美国的父母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勤奋的品质,以及理财的观念,希望孩子学会生存,富有责任感,懂得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他们自豪的把这种理财教育教育称作“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的确,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理财教育不仅是一种财产管理分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格、品德和诚信的教育,从小注重孩子财商的启蒙,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观念和习惯,必将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帮助孩子学习理财,父母应从“我”做起,摆正自己的心态!
对孩子的爱要掌握"度"。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各种心理:补偿也罢,疼爱也好,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使得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很容易便得到了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认为钱是用不尽、花不完的,从而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并对金钱挥霍无度、攀慕虚荣等。俗话说"过犹不及"!父母也要对孩子学会说"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财商启蒙教育,帮助孩子学习理财呢?
1、教孩子认识人民币。执行宝贝理财计划第一步,自然就是要先帮助孩子认识他需要管理的对象--钱。在我国法定的流通货币就是人民币。人民币的面值大致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而且不同面值上的图案也是不同的。父母在教孩子认识人民币的同时,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数字、更可以从中领略祖国的秀美山河,知晓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如10元纸币的背面图案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让孩子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大气磅礴;100元纸币正面图案中的人物是我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领导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
2、帮助孩子学会积累和储蓄。当孩子有了一定数量的可自行支配的零花钱时,父母不妨为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宠物储蓄罐,鼓励孩子将零花钱的一部分放进储蓄罐中"养宠物",并引导孩子有意识的用储蓄来的钱去做更大、更有意的事情。这样孩子在形同游戏的积累中,享受到了积累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且还不经意间养成了储蓄的习惯。
3、带孩子走进银行,进行投资启蒙。告诉孩子银行的作用是什么,将钱放在银行里可以做什么,让孩子对银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如银行的储蓄是一种风险最低的投资,我们可以根据存款的形式和期限,按期获得一份收益,等到时间取出时,我们会得到比存入时更多的钱;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讲为他们上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储蓄或保险的作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投资,使钱生钱,给孩子的成长以更安全的保障。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钱不仅可以用来花,更可以用来投资,越理越多。
4、帮助孩子学习计划与支配。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钱,使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孩子学习理财中的重要一步。孩子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所限,刚开始消费时他们难免比较任意和盲目。此时父母应给孩子解释不同商品价值的大小关系,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并在孩子消费过程中和结束后,及时帮助他们总结,并及时给孩子以建议或告诉孩子你的经验等。这样孩子不仅锻炼了理财本领,而且也是对孩子自主能力、审美观念的锻炼,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5、提倡节俭,培养正确财富观和财商。我国80年代,90年代的家庭,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学校里的小学生穿的多是米奇、耐克、李宁等名牌衣服,用的也是酷狗、米奇等名牌学习用品。父母对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可以讲无条件的尽量满足。这样是不对的。应提倡节俭,比如:生活学习用品不攀比,实用就行;要求孩子多留心关掉所有不用的灯等,让孩子想出更多的节约主意。
相关链接
- 2009-05-11 儿童理财面面观
- 2009-05-11 理财费用秘密:买一款产品付五种费用
- 2009-05-07 超短期理财 让闲钱“忙”起来
- 2009-05-06 挂钩方式决定最终收益率 买挂钩理财品有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