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4%。
想买房的老百姓现在又开始头疼了——房价的跌势在期待中似乎迅速变成了升势。记者一位朋友今年2月在北京市东五环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售价160万。 最近她告诉记者,这套房子现在销售商标价190万。不仅如此,除了猪肉价格平稳,物价似乎又有上涨迹象了。
此前经济学家对于通缩的担心还言犹在耳,如今通胀似乎已变得风声鹤唳。各种迹象似乎都在宣告通胀将要来临,国际市场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国内主要城市房价回升,反映在股市上为资源、地产、银行板块股价上扬。究竟如何看待大宗商品以及资产价格近期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预示着通胀与中国距离的缩短?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通胀预期从何而来?
从经济学定义上看,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目前对于通胀的担心很大程度来自于各国央行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印钞”行动——特别是全球硬通货的发行者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规模由9000多亿美元增加到2万多亿美元,一般都认为将来如果货币乘数上升,美联储必须大量卖出长期国债等资产回收流动性。美国有能力应对通胀挑战吗?如果美元贬值,还是拿着大宗商品让人放心。目前的市场似乎流露出这样的信息。而超量的货币发行也成为大宗商品炒作的充足弹药,加剧了通胀预期。
从中国国内看,为抑制经济加速下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正在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今年前4个月的新增贷款就多达5.2万亿人民币,已超过全年的信贷投放计划。而现在的货币增长速度已经到了25%以上。对此,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主要经济体激进的货币政策促使全球货币条件进一步宽松。报告称,“如果中央银行在经济复苏时不能及时回收巨额流动性,可能再次埋下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隐患。”
货币真的超发了吗?
克鲁格曼最近发表文章,认为对通胀担心没有多大意义,并称“唯一需要恐慌的就是通货膨胀恐慌本身”。
一直有人担忧,美国政府靠通胀来降低美国政府债务和对外净负债,并由此推测美国加大印钞量的“居心”。克鲁格曼表示,过去几十年间没有哪个成熟国家曾经用通胀来赖账。实际上,即使是最强烈主张通胀的经济学家,也不会愚蠢到主张用“大印钞票”这种恶性通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
野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Paul Sheard近日撰文表示,鉴于各国央行继续扩张资产负债表(作为“数量放松”或“信贷宽松”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频繁购入政府债务,很多人士担心“印钞”或“债务货币化”,可能会最终导致通胀失控。目前此种担忧多属过虑。
他认为,在近期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中,金融系统面对着严峻的威胁,其威胁程度不弱于严重的通缩甚至通缩螺旋。央行采取了大规模的特别行动来消除这些风险,尽管在截然不同的背景下(例如经济繁荣期),这些政策属于促通胀性质,但现在却不是。在目前的背景下,这些政策带有抑制通缩的性质。只有在后面一种情况下通胀才真正令人担忧:央行受政府指使为失控的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这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但现在的全球状况还没有这样的迹象。
对于中国今年以来不断出现的贷款“天量”,一些经济学家也持同样看法。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虽然目前货币供应非常充足,但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并未有效启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低位运行,通缩压力非常大。
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也认为,早在2008年10月份左右,我国就已经进入通缩,而且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对于当前的信贷放量,他表示,行政命令导致信贷增加的问题的确存在,但目前看来不是很严重,基本是企业和银行主动的行为。
高盛亚太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全球其他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不只是中国,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防止通货紧缩是当前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防通缩,是刺激全球经济复苏,包括咱们中国经济的复苏。”他说。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也表示,通货紧缩对中国来说近期和中期都是更突出的风险,预计2009年全年CPI将下降0.5%,今年中国可能再进行两次27个基点的降息。
通胀离我们有多远?
最近几个月,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上扬,特别是石油、钢材、黄金等大宗商品出现了大幅上升,但是在胡祖六看来,尽管国际原油、黄金、钢材等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反弹的迹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
他认为,初级产品大宗商品包括铁矿石还有其他的价格,市场虽然最近一两个月也有反弹的迹象,但是跟历史的峰值比他们也还是处于一种低位水平。所以总的来说,这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反弹还没有转化成最终的产品服务的价格。
从中国国内情况看,中国经济虽然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从第一季度开始出现初步的反弹和复苏,但总体来说,中国经济还是处于这么一种严峻的现实,大部分的产业,产能过剩或者说需求不足,这是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为此,胡祖六认为,这种环境下,通货膨胀的风险是非常之低,就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从现在甚至未来一年两年内,通货膨胀都可能不应该成为政策的主要关注点。当然,两三年以后,从中期来看不能掉以轻心。
左小蕾也持同样观点。她认为,我国经济现在还没有形成通胀预期。从实体经济看,生产者还在去库存化,民间投资并未被激活,PPI、CPI还在大幅下降,就业难、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从市场看,十年期国债利率比较稳定;从研究角度看,通胀相对于货币供应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虽然中国面临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和强制结汇造成的流动性充裕,但目前全球经济仍处衰退,中国还没有形成实质通胀压力。
“通胀预期在升温,但真正通胀是否会来是另外一个问题。”龚方雄则认为,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但通胀在未来12—18个月之内降临的可能性实际并不大。“因为全球有庞大的过剩产能。现在全球产业界开工率、设备使用率只有60%左右,中国有些行业甚至更低。在这么庞大产能情况下,真正出现通胀可能性是相当低的。”他进一步解释。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分析,整体看,通胀从预期到实现,商品价格没有走完,短暂修整后,9月份前随着美国债务恶化担忧加剧,很可能会再起一波,不排除甚至失控可能。这个过程的前期,股市资源类企业(包括土地资源)会为市场上升提供主要动力。后期则是股市要形成趋势性下跌,这个过程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形成。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链接
- 2009-06-17 家庭理财如何抵御通胀预期 追高股市楼市不可取
- 2009-06-15 中产危机理财系列之四:退休生活篇
- 2009-06-15 中产危机理财系列之三:子女教育篇
- 2009-06-15 中产危机理财系列之二:房产投资篇